近几年来,弟兄姊妹可能都注意到了,岭下堂和西山堂升起了国旗,教堂的外墙和走廊上悬挂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板,教会的文化月也屡次举行书画展、书法班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,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?
首先,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,教会存在于这个社会中,也属于社会的一员,与社会息息相关,也要秉公守法,遵守国家的宪法、法律法规及宗教政策,而当前国家对于宗教的发展政策,是大力提倡宗教的中国化。
2015年5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讲话中首次提出:“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,必须坚持中国化”。2016年4月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,习近平总书记对宗教中国化进一步作了深入系统的论述。2017年10月18日,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,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,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,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。”
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,就是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要在政治上认同,热爱祖国,拥护社会主义制度,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,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;在文化上融合,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,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、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;在社会上适应,对宗教观念、制度、组织等方面进行调整,从现实社会中吸收新鲜养分,与时代同呼吸、共命运,为促进社会和谐、推动社会进步传递更多的正能量。
这个定义从政治、文化和社会生活上对宗教中国化给出了解释,一言以蔽之即政治上认同、文化上融合、社会生活上参与。
什么是政治上认同呢?首先,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,基督徒具有双重身份,即我们既是天国的子民,同时也是中国公民。作为教会,在承担属灵的牧养和大使命的同时,也存在于中国社会中,对于这个社会也理当承担社会责任。使徒保罗在罗马书13:1-7也曾殷切嘱咐圣徒们,当顺服执政掌权者。所以,基督徒和教会理当热爱自己的国家,而悬挂国旗就是爱国的最直接体现。在教会历史上,曾出现过“多一个基督徒就少一个中国人”的现象,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信徒忽略了自己公民的身份。当今时代,祖国繁荣发展,法治不断健全,基督徒当在各行各业发光做盐,要让社会看到“多一个基督徒就多一个好公民”。
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那是每个中国公民都需要去践行的,当然也包括我们每一位中国基督徒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24个字,其中,“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”,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,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,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,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。“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”,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,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。“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”,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,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。
当我们对照圣经,逐条去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,我们惊喜地发现,它和圣经是一致的,我们也可以从圣经中找到相对应的经文。为此,教会特别邀请王忠恩老师以书法的形式,将核心价值观和对应的经文书写成了12幅书法作品,悬挂在岭下堂二楼。郑广毅主任牧师带领着教会的教牧执事团队,立足圣经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共写出12篇文章,做成展板放置在岭下堂一楼大厅,感兴趣的弟兄姊妹可以去阅读。
什么叫文化上融合呢?用圣经的话语说就是“道成肉身”。圣经的真理是普世性的,然而,当真理临到一个特定的国家和族群的时候,就要以当地人能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。主耶稣道成肉身降生在以色列文化中,那么他就以这个民族的样貌出现,以这个民族的文化来传扬天国福音。那么,基督真理临到中国人,也当以中国人的文化来阐释和呈现,这样才能使福音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土壤中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其中不乏符合圣经的优秀传统文化,比如教会开展书法班,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,也将圣经真理以及基督徒特有的信仰情感注入其中,在书写中感受圣灵的临在。
提到教会举行运动会,有信徒也在问:“圣经中没有运动会,为什么教会要举行运动会?”
这就是一个文化层面的问题。圣经的写成也是在特定的文化之中,比如《新约》的成书就是在希腊文化的土壤之中。在当时的希腊文化中,体育竞赛是非常重要的文化。保罗书信中多次提到当时的体育竞赛的背景。“岂不知在场上赛跑的都跑,但得奖赏的只有一人?你们也当这样跑,好叫你们得着奖赏”(林前9:24)。这是以田径比赛为背景。“凡较力争胜的,诸事都有节制,他们不过是要得能坏的冠冕;我们却是要得不能坏的冠冕”(林前9:25)。这是以摔跤比赛为背景。他在殉道之前给提摩太写信中提到“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”(提后4:7),正是说到他自己如同一个天国的马拉松运动员,一生在天路上奔跑,跑到了终点,跑完了人生。而在当今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,运动会是极其常见和受欢迎的文娱方式。教会透过运动会的这种方式,加强同工们之间的团契相交和凝聚力,展现基督徒的风采,抒发基督徒的爱国之情,有什么不可以呢?
第三个方面是社会生活方面积极参与。基督信仰不是消极避世的信仰,而是要积极走入人群,发扬“光盐”精神。基督徒不是偶尔为耶稣基督“作见证”就可以了,而是在信耶稣的那一刻,就成为了耶稣基督的“见证人”,就是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,在哪一个行业,在哪一个岗位,我们每一天都要在言语、行为上活出基督,传递正能量。比如教会开办养老院,就是通过我们提供的爱心养老服务,服侍到更多老人。这不仅承担了社会责任,传扬了基督的名,而且透过我们的好行为,让更多人看到了、体验到了耶稣基督的大爱。
宗教的本土化,是世界各宗教生存和发展的普遍规律,而基督教中国化,正是宗教本土化的一个体现。而且,历史的发展也证实了,只有基督教中国化,才能促进福音的发展。比如,戴德生来到中国宣教,他穿中国人的长袍马褂,留当时国人的长辫子,说中国人的语言,正是基督教中国化最好的践行,对福音的广传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。
历史的车轮发展到今天,国家从政策的角度为宗教的发展指明了方向,这必将推动中国的基督徒更加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更加热爱祖国,热爱这一方土地和人民,从而更加迫切地为国家祷告。这对基督教会的发展无疑是一次机遇。
综上所述,瓦房店教会将会持续顺应基督教中国化方向,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建立健康的基督教会,坚持走基督教中国化的道路!